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7年   3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The ZRE is a very complicated estuary with multi-river inlets. The total sum of river discharge in the upstream(away from the tidal influence region) of the Zhujiang River can be easily measured. However, when the total river discharges into the estuary from eight inlets, it is a very difficult task to obtain a continuous river discharge flux data from each branch of the Zhujiang River. However, the different ratios of river discharges between the river branche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stuarine circulation feature and baroclinic process. Moreover, the accuracy of numerical forecast for the estuarine circulation is very much dependent on the accuracy of the time history of the river discharge flux for each branch.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estimate river discharge from each branch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forecast for the circulation of the ZRE.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stimation method of the river discharges is focused on based on 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theory, numerical modeling and the time history data from the CODAR observed sea surface current. The new approach has been appfied to estimating the time history (hourly) of river discharge from each branch in the upstream of the ZRE.  相似文献   
62.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此篇分中国东部地壳运动为四大期,(一)秦领期在古生代之末在东部不甚显著·(二)燕山期在东部范围较广南北皆有,其时代在侏罗纪终,白垩纪前,其连带现象为花岗闪长岩之侵入及接触铁矿及铜矿之生成,造山运动终後则有斑状火山岩流之喷出.(三)南领期南方花岗岩及金属矿带之生成约在第三纪初或至早白垩纪终.(四)陇山期第三纪後半期之摺曲惟甘东及川东较著。  相似文献   
63.
翁文灏 《地质学报》1927,6(1):65-67
除去灰份将炭(定炭)烟(挥发份)及水(水份)三者之百分率重行计算各在三角图中定其位置,则每种石炭可以三角图中之一点代表之.上图即以此法表示中国二十馀种著名石炭之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以此可为石炭分类之根据。  相似文献   
64.
The eighth general meeting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was the first meeting in the year 1924, following the Annual Meeting. It was arranged in two evenings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65.
The long-term trends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re-summer daytime and nocturnal extreme hourly rainfall(EXHR) during 1988-2018 in Hong Kong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a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Despite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observed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re-summer EXHRs during the investigated period,the increase in daytime and nocturnal EXHRs show distinct spatial patterns. Nocturnal EXHRs show uniform increasing trends over the entire Hong Kong. However, the increa...  相似文献   
66.
大量的地球化学资料充分地说明地球和隕星的化学成分属于同一类型.隕星中的隕石相和地壳上的超基性岩石的化学成分很相近似.二者之間的同位素比值,如He~3、C~(13)、S~(34)、Fe~(54)、Fe~(57)、F~(58)、K~(40)等都属于同一数量級.地球起源于隕星的假說有其一定的化学根据. 为了探索地球的成因,我們首先探索隕星的化学成因,第二步再探索地壳的化学成因. 本文采用热力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近代文献中多次被指出和試用.  相似文献   
67.
马少坤  邵羽  吕虎  WONG K S  吴宏伟  陈欣  江杰 《岩土力学》2016,37(6):1563-1568
为解决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变化时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的长期影响难题,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循环变化时隧道对群桩的长期影响。主要分析水位循环变化时地表长期沉降、桩顶长期附加沉降、桩身长期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附近,地下水位循环变化尤其是降水对地表长期沉降影响更为明显。地表长期附加沉降随着地下水位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呈衰减式变形,即使经过3次水位升降循环也不能稳定;桩基长期附加沉降显著,其附加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50%以上;前、后桩的长期附加轴力基本为正值,桩总轴力增加,对既有受压桩极为不利,附加轴力拐点位置及最大值有所区别;经过3次地下水位循环变化后,前、后桩桩身弯矩反弯点个数减少,但桩身最大附加弯矩均明显变大,当达到极限弯矩,桩身出现塑性铰,这对穿越厚软弱层地基中的既有受压柔性桩极为危险。  相似文献   
68.
香港沙田河沥背地区西北向断裂的左旋错断构造运动,在断裂两分支之间造成转变挤压型地块抬升,形成一菱形地垒。表土层大致均匀分布在地垒及其两侧地区,并且没有被埘北向断裂错动。而表土层所覆盖的古台地亦没有经过明显剥蚀。待得到河沥背表土层及邻近黄竹洋村天然山体滑坡定年结果资料,即可以给出河沥背断裂最新错动年龄范围及断裂活动与区内天然山体滑坡事件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9.
香港海啸监测及警报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德  李健威 《华南地震》2008,28(2):118-124
地震监测、海啸数值模拟和海平面监测是监测和预报海啸的主要工具。为了有效监测南海北部可能发生的地震海啸,香港天文台(HKO)正在香港筹建一个宽频地震站,同时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及减灾系统(PTWS)的框架取得美国加州综合地震网(CISN)显示系统的实时地震信息,并通过世界气象组织(WM0)的全球通信系统(GTS)接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验潮站和海啸浮标数据以监测海面的波动情况。香港天文台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取得海啸漫滩模式交换计划(TIME)下的海啸数值模式,把香港本地的高分辨率水深和地形数据融合在模式之内,并利用这个模式计算南海多处地区在不同地震情景下的海啸传播,为海啸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